当前位置: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
韦花莲:基层干部工作,要爱书也要善“输”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韦花莲  日期:9/19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   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联系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基层干部的工作成效,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温度与政策执行的精度。基层干部在履职过程中,既要“书香”润心,更要善“输”力行。“看书”是提升能力的基础,通过研读政策文件、业务知识、理论著作,夯实履职根基;但仅有“输入”远远不够,更需要学会两个“输”,既要做好政策与情感的“输出”,让惠民举措走进群众心里;也要正视工作中的“输”,从失败案例中汲取经验。“看书”与善“输”相辅相成,才能锻造出懂政策、接地气、能干事的基层铁军。

   “看书”是基层干部的“必修课”,却不是“终点站”。当前,不少基层干部养成了每日读书、定期学习的习惯,从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中领悟为民初心,从乡村振兴政策汇编中把握工作方向,从社会治理案例中学习方法技巧。这些“输入”确实为干部履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知识储备。但现实中,仍有部分干部陷入“纸上谈兵”的困境,拿着政策文件照本宣科,群众听得云里雾里;坐在办公室里制定方案,忽略了村里的实际情况;张口闭口“专业术语”,却忘了用“百姓话”沟通。究其根本,是这些干部只重视“看书”的“输入”,却忽视了“输出”的转化——政策需要“翻译”,理论需要“落地”,知识需要“变现”,而“输出”正是连接书本与群众的桥梁。

    做好政策与情感的“输出”,是基层干部的“基本功”。基层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群众,处理的是具体的问题,“照本宣科”不如“换位思考”,“居高临下”不如“平等对话”。所谓“输出”,本质上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沟通艺术与实践能力。在政策解读上,要学会“转化语言”,把“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”说成“咱们县能拿到更多修路、建学校的钱”,把“医保缴费补贴”说成“咱们交100块,政府再补50块”,用群众听得懂的话,讲清政策的“好处”与“实惠”。在情感沟通上,要学会“放下架子”,坐在农家院的板凳上,听老人唠唠“养老的烦心事”;走进田间地头,问农户“种庄稼的难处”;在村民大会上,不搞“一言堂”,多听“大家的意见”。

    正视工作中的“输”,工作失误是基层干部成长的“磨刀石”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矛盾错综复杂,没有人能保证“百发百中”。有的干部推动产业项目时,因没摸清市场需求,导致农产品滞销;有的干部调解邻里纠纷时,因没掌握沟通技巧,反而激化了矛盾;有的干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,因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,导致工作受阻。这些“失败”,便是履职路上的“输”。但现实中,部分干部却怕“输”、避“输”,出了问题藏着掖着,怕被问责;总结工作时只谈成绩,不提不足;面对失败时心灰意冷,不敢再尝试。事实上,“输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对“输”的漠视与逃避。每一次“输”,都是一次“诊断书”——暴露了工作中的短板,指出了能力上的不足;每一次“输”,也是一次“教科书”——告诉我们“哪些路走不通”“哪些方法不管用”。

   “看书”是蓄力,“输出”是发力,“输”是聚力。基层干部的成长,从来不是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“综合修炼”。通过“看书”积累知识,让政策理解更透彻、工作思路更清晰;通过“输出”连接群众,让政策落地更顺畅、干群关系更紧密;通过“输”总结经验,让工作方法更精准、履职能力更过硬。

    如今,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,基层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,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唯有把“看书”的“输入”、“输出”的实践、“输”的反思结合起来,在“学中干、干中学、错中改”,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、靠得住、离不开的“贴心人”,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,交出一份让党放心、让群众满意的答卷。(作者单位:贵州省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人民政府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