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铃声里,“开学第一课”总是以崭新的姿态叩响成长之门。它或许是老师手中翻开的第一页课本,是实验室里点亮的第一簇火焰,亦或是国旗下关于理想的第一次宣讲。这堂课像一粒种子,看似微小,却藏着从知识启蒙到人生修行的漫长伏笔——真正的成长,从来都是将“开学第一课”的初心,活成贯穿一生的“人生必修课”。
“开学第一课”的核心,是建立认知的坐标。幼时课堂上,我们从“a、o、e”认识语言的温度,从“1、2、3”触摸逻辑的秩序,从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感知道德的轮廓。这些最初的认知,如同为人生大厦打下的第一块基石。就像钱学森在中学课堂上第一次接触物理时,那束透过棱镜的阳光,不仅照亮了光学原理,更点燃了他探索宇宙的毕生志向。此时的“第一课”,是给成长一个起点,让我们知道“世界是什么”“我要向何处去”。
而“人生必修课”的要义,是在实践中淬炼认知的深度。走出校园,生活的课堂从不缺少考题:职场中遭遇的挫折,是“坚持”这门课的随堂测验;与他人相处时的包容,是“共情”这门课的日常练习。袁隆平在稻田里践行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的誓言,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正是将“责任”这堂“开学第一课”,变成了人生必修课的生动注脚。如果说“开学第一课”是纸上的理论,那“人生必修课”便是脚下的行动,唯有将二者结合,认知才能真正转化为力量。
从“开学第一课”到“人生必修课”,本质上是一场从“知”到“行”的跨越,更是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升华。我们起初在课堂上学“爱祖国”,是背诵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;后来在人生中践行“爱祖国”,是像邓稼先那样隐姓埋名,为国家科研事业奉献一生。“开学第一课”教我们“有所信”,“人生必修课”则教我们“有所为”。这份从认知到行动的坚守,让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,也让“第一课”的初心,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厚重。
“开学第一课”终有下课铃声,但“人生必修课”永远在路上。愿我们都能带着最初课堂上的好奇与赤诚,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,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学习的机会,把每一份责任都当作修行的课题,让“第一课”的微光,照亮一生前行的方向。(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新新社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