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是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。然而,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,像无形的藤蔓缠绕着基层干部:报表台账多如牛毛,督查检查轮番上阵,“指尖上的负担”越减越重。这些问题的根源,在于作风建设出现了偏差,而破局关键在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实践。唯有以改进作风为突破口,斩断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病根,才能让基层减负真正落到实处,让干部轻装上阵,切实服务群众。
改进作风是克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前提基础。从精简会议活动、规范文件简报,到力戒铺张浪费、密切联系群众,八项规定以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变局”,直指形式主义的“虚”与官僚主义的“浮”。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作风漂浮,把“文山会海”当作工作成效;官僚主义的本质是脱离群众,以“官老爷”心态发号施令,用“层层加码”推卸责任。只有从思想根源上校准作风偏差,树立“真抓实干”的价值导向,才能打破“以文件落实文件、以会议落实会议” 的恶性循环,让党员干部从“虚功”中解脱出来,把精力投向解决实际问题。
克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是为基层减负的核心抓手。基层负担过重,很大程度上源于上级部门的形式主义考核和官僚主义指令:一张报表多头报送、一项工作反复督查、一个会议层层陪同,这些“无形枷锁”让基层干部陷入“应付上级”与“服务群众”的两难境地。唯有砍掉不必要的督查检查、精简冗余的报表材料、规范泛滥的问责机制,才能拆除压在基层身上的重担,让其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、破解难题。
改进作风最终要落到为基层减负的实效上。这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“持续深化、久久为功”的实践要求。作风建设的成效,不能只看会议开了多少、文件发了多少,而要看基层干部的指尖负担是否减轻、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解决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以来,从“会所中的歪风”到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从“车轮上的腐败”到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始终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。通过建立“基层点单、上级接单”的反向服务机制,推行能合并的不重复、能简化的不复杂的工作标准,把作风改进的成果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干事动力,才能真正实现“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”,让减负减到基层心坎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