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
马香振:八项规定十年磨一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马香振  日期:8/5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    2012 年 12 月,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如同一场深刻的 “作风革命”,以 “小切口” 推动 “大变革”,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。十年间,党风政风为之一新,社风民风持续向好,但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,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,筑牢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

    八项规定的实践成效,早已融入日常工作的肌理,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。曾经,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 是群众对部分机关单位的无奈吐槽,公款吃喝、公车私用等现象更是侵蚀着党群关系。而如今,“舌尖上的浪费” 得到有效遏制,“车轮上的腐败” 难以遁形,会议减了、文件短了,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多了、解决的问题实了。数据显示,截至 2023 年 10 月,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76.9 万起,处理 109.7 万人,这组数字既彰显了 “越往后执纪越严” 的坚定立场,更印证了作风建设带来的深刻变革。从省委书记带头吃工作餐,到基层干部骑着电动车走村入户,八项规定像一把 “手术刀”,切除了作风顽疾,让干部队伍回归为民服务的本真。

    然而,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。近年来,“电子红包”“快递送礼” 等隐形变异问题层出不穷,“吃公函”“吃老板” 等规避监督的手段不断翻新,甚至出现 “躺平式干部” 以 “合规” 之名行 “不作为” 之实。这些现象警示我们: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,必须时刻保持 “赶考” 的清醒。究其根源,少数干部仍存在 “松口气、歇歇脚” 的懈怠思想,认为 “风头已过”;还有些人将八项规定视为 “紧箍咒”,而非 “护身符”,未能从思想深处认同其价值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破除 “闯关” 心态,以 “永远在路上” 的坚韧,打好作风建设的持久战。

    深化落实八项规定,需要制度发力与思想铸魂双向发力。一方面,要扎紧制度笼子,针对隐形变异问题完善监督机制,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织密 “天网”,让 “四风” 问题无处藏身。例如,某地通过公务消费电子化监管平台,实现公款支出全程留痕、实时预警,有效堵住了 “虚报冒领” 的漏洞。另一方面,要强化思想教育,通过主题教育、典型案例警示等方式,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:八项规定不是束缚手脚的 “枷锁”,而是保护干部的 “铠甲”。当干部把 “廉洁自律” 内化为行为准则,把 “为民服务” 外化为实际行动,就能在面对诱惑时站稳脚跟,在为民办事时主动作为。此外,领导干部的 “头雁效应” 至关重要,只有上级带好头、作表率,才能形成 “一级做给一级看、一级带着一级干” 的良好氛围。

    十年淬炼,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 “金色名片”;前路漫漫,作风建设仍需以 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 的韧劲持续深化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:清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底气,为民的初心是拒腐防变的根基。让我们以八项规定为镜,常正衣冠;以民心民意为秤,常校偏差,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书写作风建设新的时代答卷。(作者单位: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