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
张亚杰:小会风里的大气象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张亚杰  日期:8/5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    曾几何时,“会议落实会议”如同无形的藤蔓缠绕基层:镇会议室里,新一周的日程早已密密麻麻排满;角落的档案柜中,各类会议纪要摞成小山;年轻干部被借调突击撰写材料,灯火通明处,是键盘敲击声与疲惫身影的交响。这些场景,曾是基层运转中难以回避的沉重节拍。

    文山会海之弊,其根在于虚名遮蔽了实干。会议本是统一思想、推动工作的利器,一旦异化为“为开会而开会”的形式载体,便沦为劳民伤财的“面子工程”。某些地方将会议数量、规模、规格与工作重视程度简单划等,却忽视了决策是否穿透现实,措施能否落地生根。当干部们被束缚于无尽会海,宝贵的精力在空转中被消耗,深入田间地头、解决急难愁盼的脚力自然减弱。更甚者,催生“会议专业户”与“材料流水线”——这种人力错配,是对基层治理资源的极大浪费,也使实干者寒心。

    中央力推基层减负,正是针对此弊的精准“松绑”。中办明确要求“少开会、开短会、开管用的会”,中组部亦在干部考核与优秀评选中强化“实绩导向”,引导干部将目光投向一线战场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生前常说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”,其务实精神如星火燎原。一些地方大胆探索“无会日”、“移动会议”、“夜间线上调度”,将干部从会议室中解放出来,让更多时间与精力回归服务群众的本源。这些努力如春水破冰,令基层生态悄然焕新。

    会议之“简”,最终指向治理之“效”。精减会议非单纯做减法,其核心在于提升会议本身的决策质量与落实效率。每一次会议召集前,必先叩问:议题是否直指发展痛难点?议程能否剥去虚浮直达本质?决议是否有明确责任与清晰路径?会场内需要思想交锋与智慧碰撞,而非一团和气的表态空转。尤为关键的是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建立从会议桌到田间地头的闭环督办机制,让纸上谋划真正化为惠民实效。

    会议室也是治理能力的演兵场。从“文山会海”到“务求实效”,这一程会议风气之变,映照的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的大气候。党纪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,更要求我们将务实高效、服务为民的作风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让每一次会议都成为解决问题、推动发展的加速器,让每一位干部都能轻装上阵、脚底沾泥——此乃基层之盼,亦是时代召唤。

    当会议真正回归“解决问题”的初心,会议室里的灯光便不再是负担的象征,而成为照亮基层前路的智慧之光。(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