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标尺,直接决定事业成败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树牢正确权力观、政绩观、事业观”,要求党员干部“增强本领、担当作为、争创佳绩”。然而,国家统计局2024年常规督察揭示:在山西、浙江、辽宁、重庆等地,“数据调度”“指标注水”现象屡禁不止。须知统计数据失真绝非单纯业务问题,而是将个人升迁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的政治隐患。当前,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,唯有以真实统计正本清源,方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。
政绩观错位是统计造假背后的深层原因。2024年国家统计局常规督察揭示,在江苏、辽宁、重庆等地,个别领导干部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数据上报,甚至制定脱离实际的虚高目标。这种将统计数据异化为“政绩筹码”的行为,表面上是“数字游戏”,实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。威海市委原书记孙述涛在任期间,为谋取个人晋升,通过点名批评、加强考核等方式强令虚增GDP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等。这种“数据政绩”看似光鲜,实则与实际脱节,最终其因统计造假被依法严惩,被判处无期徒刑。正如《反腐为了人民》专题片揭示:当“数字出官、官出数字”的恶性循环未被打破,个别干部仍存在“法不责众”的侥幸心理,最终只会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。
党性修养是抵制数据腐败的根本防线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树立正确政绩观,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。部分干部陷入统计造假泥潭,根源在于政治修养缺失、纪律意识淡薄。2023年修订的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将“统计造假”纳入违反工作纪律条款,2024年新修订《统计法》增设法律责任专章,形成“党纪+国法”双重约束。这些制度安排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意识、规矩意识,时刻把政治修养摆在首位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政治危害性,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。
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是统计真实的双重保障。对共产党人而言,人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,统计数据是否真实,最终要经受群众的检验。红河州在全国经济普查中统计数据造假,分管副州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;宜宾市南溪区党委政府通过注册空壳企业、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方式干预普查数据,相关责任人被严肃追责。这些案例表明,脱离群众实际需求的数据注水,终将被群众雪亮的眼睛识破。而坚持实事求是,强化精准思维与技术赋能,方能筑牢数据真实的坚固防线。如国家统计局已经建立统计督察常态化机制,推广企业电子统计台账,利用大数据比对分析来实现源头防假。
当前,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扎实推进,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,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。既要警惕“政绩工程”的形式主义,更要坚决向统计造假等“数据腐败”说不,以真实统计筑牢发展根基,赓续奋斗、勇毅前行,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的实绩!(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