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
徐富达: 群众路线不是“选做题”而是“必答题”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徐富达  日期:7/30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   “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。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。如今,走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路上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、厚植为民情怀,真正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。但现实中,一些干部脱离群众的“中梗阻”现象依然存在——走基层走的是“规定路线”,问民情问的是“汇报台词”,看问题看的是“表面现象”。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回应,“最后一公里”依然不畅。

    如果说人民群众是一片深厚的沃土,那么干部就是埋头苦干的耕耘者。没有对群众真挚的情感、贴心的服务,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“纸上谈兵”。因此,要真正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,必须解决三个“走不进”:走不进群众心里、走不进百姓家门、走不进实际生活。

    要“俯下身子、走进人群”。群众工作不是“喊口号”、不是“搭舞台”,而是实打实、沉到一线中去听真话、察实情。要多一些“泥巴味”,少一些“书生气”;多些“街头巷尾”的调研,少些“会议室里”的推演。干部要把群众当亲人,群众才会把干部当自家人。要像“老黄牛”那样踏实耕耘,不怕苦、不怕累,不怕在田间地头晒黑脸、不怕在大街小巷磨破嘴。

    要“带着感情、用真本事”回应群众关切。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嘴上,更不能流于形式,而应落实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住房等每一件民生小事上。群众反映“厕所脏了”“水管漏了”“快递不好拿了”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事”,恰恰是检验群众路线是否落实的“晴雨表”。要把为民解忧作为工作的“方向盘”,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,把“小事办实”作为能力体现。让群众看到变化、感到温暖,才能赢得理解与支持。

    要“用制度和机制把群众路线固化下来”。走群众路线不是一阵风,而是一项常态化制度安排。要健全畅通的民意反馈机制,借助“数字平台+线下走访”,让群众的意见建议随时“可说”、问题诉求及时“可办”。同时,鼓励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,不做“看客”做“主人”,在社区建设、环境整治、政策监督中建言献策,共建共治共享。

    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站稳人民立场,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“心里装着人民,脚下才有力量”的生动实践。越是新时代,越不能忘记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的根本问题。群众路线不是选做题,而是必答题,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、赢得人民信任的生命线。

    让我们把“人民至上”的理念化作“为民服务”的行动,把“纸上蓝图”变成“地上实景”,用一枝一叶的细微关怀、一点一滴的实际成效,让群众看见变化、摸得着幸福、感受得到党的温度。正如一句老话说的:“老百姓笑了,党的形象就亮了。”(作者单位:河北省黄骅市骅中街道党工委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