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也是青年干部成长的"必修课"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,我们身处改革发展的前沿,肩负着破解难题、服务群众的重任。提高调查研究质量,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要求,更是对初心使命的践行。唯有迈开双腿、沉下身子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准问题关键,让每一项决策都扎根于实际土壤、回应着群众期盼。
打破"思维定式",在"求真"中把握新趋势
青年干部学历高、视野宽,但也容易陷入"纸上得来终觉浅"的困境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——乡村振兴中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传统农业?社区治理中如何化解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?这些答案,从来不在办公室的文件堆里,而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。
我们要以"空杯心态"打破固有认知,既读"有字之书",更读"无字之书"。在调研前做足功课,带着政策疑惑而非预设结论走进基层;调研中保持敏锐,善于从群众的闲聊中捕捉信息,从数据变化中发现规律。比如在走访电商村时,既要看到直播带货的热闹,也要关注物流成本高、同质化竞争等深层问题。青年干部思维活跃,更应在调研中多问几个"为什么""怎么办",让新视角成为洞察趋势的"望远镜"。
走出"象牙塔",在"务实"中贴近群众心
调查研究的核心是"接地气",但有些青年干部容易陷入"调研秀"的误区:提前踩点、路线固定,看到的都是"安排好的风景",听到的都是"准备好的答案"。这样的调研,不仅摸不到实情,反而可能误导决策。
我们要学习老一辈"一竿子插到底"的调研作风,主动"脱鞋下田"。在社区,不妨多坐一会儿群众的"灰板凳",听听他们对养老服务、物业管理的真实吐槽;在企业,少看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,多去生产车间问问工人的难处;在乡村,别满足于村干部的介绍,跟着村民去田间看看收成、到灶台聊聊家常。青年干部与群众年龄差距小、沟通障碍少,更应善用这份优势,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拉近距离,让调研成收集民声的"直通车"。
练就"真本领",在"转化"中彰显行动力
调研的价值不在于形成厚厚的报告,而在于能否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招。青年干部要避免"调而不研、研而不决"的形式主义,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的"金钥匙"。
调研中发现的问题,能当场解决的就绝不拖延。比如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,可通过优化环节、简化材料立行立改;对于需要长期推进的难题,要梳理形成问题清单、责任清单,跟踪督促直至见效。我们还可以发挥数字化优势,将调研数据系统化分析,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。正如一位老领导所说:"好的调研,要让群众看得出变化、摸得着实惠。"
新时代的青年干部,当以"时时放心不下"的责任感,把调查研究作为必修课、常修课。用脚步丈量大地,用真心倾听民声,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调研中,锤炼过硬作风、增长履职本领,让每一项决策都闪耀着实事求是、为民服务的光芒,这便是我们对"提高调查研究质量"最生动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