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
1+3+1”模式:西忠村的乡村振兴妙方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张校琰  日期:4/30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   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中,无数村庄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。杨集镇西忠村,这个地处盐山县东南部的典型农业村,凭借着独特的“1+3+1”模式,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、产业兴旺、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。

    西忠村交通便利,但土地相对贫瘠,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全村一千三百余人,39名党员肩负着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重任。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,西忠村党支部积极作为,创新提出“1+3+1”模式,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    “1+3+1”模式的第一个“1”,是夯实党建阵地,激发红色动能,打造党建示范。西忠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村内无棣干沟西侧13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,建成全镇首个党建示范公园。在这里,党员星级化管理结果公示公开,接受村民监督,激发了党员的竞争意识。多彩主题党日等文明实践活动有序开展,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,还充分调动了他们为民服务的积极性。这种以党建为引领的做法,凝聚了人心,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,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,也因此多次获得市、县两级表彰,成为党建工作的典范。

    “3”代表着深挖发展潜能,激活集体经济,打造三大增收引擎。村企联建,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。新建的6个银耳种植车间,采用“党支部+企业”模式,不仅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的收入,还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既增加了村民收入,又促进了产业发展。抢抓机遇推进耕地流转,党支部带领成立永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,完成305户1200余亩土地的签约流转,将土地交付河间客商托管。这一举措,不仅让村民拿到了近100万元的流转资金,还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,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的双赢。探索养殖产业,壮大集体经济规模。西忠村争取建行120万元无息贷款,新建肉牛养殖棚和配套设施,吸收20余名村民加入合作社,村集体每年增收近50万元。2024年落地的半自动化肉牛养殖项目,更是惠及4个村的脱贫户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    最后一个“1”,是加快职能整合,强化一员多能,织就社会治理“连心”网。西忠村通过精细划分7个微网格,选优配强网格员,依托裕农学堂,探索实行五治融合积分制乡村治理新模式。道德评议活动常态化开展,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;关爱留守儿童,给予孩子们温暖与关怀;运营孝老食堂,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。网格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在安全生产、矛盾调处、政策宣传等方面积极作为,实现“多网合一”“一网通治”,大幅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,让村庄更加和谐稳定。

    西忠村的“1+3+1”模式,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它以党建为核心,激活了产业发展的动力,优化了乡村治理的模式,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希望有更多的村庄能够借鉴西忠村的经验,结合自身实际,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,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(作者:盐山县杨集镇政府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