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:胡万春)艺术,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镜像,始终以感性形式编码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记忆。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态的当下,艺术创作已突破地域与媒介的藩篱,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活性载体。本研究以艺术家个案为棱镜,旨在穿透作品表层的形式美学,探求其背后交织的文化基因、心理图式与社会能量场。
闫景阳作为黑土画派领军者,以笔锋丈量龙江热土的艺术实践中,构建起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深层对话。其《四大精神》系列、《冰城芳华》等代表作,既延续着中国画"澄怀观道"的文脉传统,更以独创的"油彩皴""积墨法"等语言革新,将抗联精神、铁人精神等时代命题转化为水墨的精神坐标。从七星峰的抗联密道到铁人纪念馆的工业图腾,从中央大街的欧陆穹顶到湿地荷花的自然诗语,艺术家以"微观"的视觉考古解构黑土地文化基因,通过"中观"的地域美学建构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命题,最终在"宏观"层面展现出艺术作为社会能量场的变革力量。本研究以这位兼具创作者与理论家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为样本,通过图像语义分析与创作现场考察,揭示其如何将传统笔墨转化为文化记忆的活性载体——当焦墨勾勒的钻井架与抗联密道的枯笔皴擦在宣纸上共振,不仅重构了地域美术的叙事范式,更为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实践方案。
笔绘龙江魂:
闫景阳“四大精神”系列画作的时代回响
一、墨韵里的精神根系:传统与现代的对话
闫景阳的“四大精神”系列画作,以宣纸为沃土,让传统笔墨在新时代生根发芽。他笔下的铁人钻井架,以焦墨勾勒钢铁筋骨,又用淡赭渲染工业烟尘,恰似将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市井笔触,转化为石油工人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肌肉张力;北大荒的麦田里,披蓑扶犁的拓荒者身影,既有宋画中耕夫的朴拙气韵,又通过大面积的金绿撞色,让麦穗的沉甸感突破卷轴边界,仿佛能听见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在宣纸上空回响。这种“以古开今”的技法突围,让郑板桥的“冗繁削尽留清瘦”,蜕变为新时代劳动者“铁骨柔情担日月”的精神图腾。
《铁人精神》
二、色彩中的精神光谱:从历史纵深到时代辉光
在抗联精神主题画作里,闫景阳用浓墨皴擦出长白山的嶙峋肌理,却在抗联战士的帽徽上点染朱砂——这抹红,既是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烛火的千年传承,更是抗联密营里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。大庆精神系列中,他独创“油彩皴”技法:以钛白混合石绿,在画布上堆出井喷的浪涛,又用狼毫在浪花里“写”出王进喜跳泥浆池的剪影,传统水墨的“写意”与现代油画的“塑形”激烈碰撞,恰似原油在管道里奔涌的力量感,让观众隔着画框都能感受到“宁肯少活二十年”的热血温度。
《大庆精神》
三、留白处的精神共振:让观者成为历史的共绘者
闫景阳深谙中国传统美学的“留白之道”,却在“四大精神”系列中赋予留白新的时代语义。铁人系列里,未完全勾勒的钻机轮廓旁,大片空白处题着“北风当电扇,大雪是炒面”的诗句,让观者的想象成为补全画面的“精神燃料”;北大荒画作中,拓荒者回望的眼神尽头,留出半张宣纸的空白,恰似那代人望向子孙粮仓的远眺——这片空白不是虚无,而是留给新时代的答卷,等待观者用奋斗实绩去填满。这种“主客共创”的叙事策略,让画作从静态的精神标本,升华为动态的精神传递链。
《抗联精神》
站在新时代的文化坐标系上,闫景阳的“四大精神”系列画作,是龙江大地的精神肖像,更是中国气派的时代注脚。他以笔为犁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地带开垦出精神沃土;以墨为旗,在历史与未来的经纬之间标定出信仰坐标。当我们凝视这些画作时,看见的不仅是笔墨的流动,更是一个民族在岁月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光芒——它曾照亮过去的荆棘之路,也必将引领我们在新的征途上,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美画卷。
《北大荒精神》
墨绘黑土·情韵龙江
——闫景阳国画精品展:三大系列绘就家乡三重维度
作为黑土画派研究会主席,闫景阳以水墨为介,将对龙江黑土地的深情淬炼为笔端诗行。其“黑土墨韵系列”“《冰城芳华》系列”及《黑土芳馨》等10幅六尺整纸精品,以“墨绘黑土·情韵龙江”为精神脉络,分别从精神史诗、城市记忆、自然情致三重维度,构筑起对家乡的立体礼赞。
《冰城芳华系列》
一、黑土墨韵:精神史诗的水墨铸魂
“黑土墨韵系列”以龙江四大精神为内核,以松阿察山七星峰为抗联精神的视觉符号,诠释“一座七星峰,半步抗联史”的悲壮底色。画面中,七星峰以龚贤“积墨法”层层堆叠,岩石肌理如刀刻斧凿,山间抗联密道以枯笔勾勒,似历史脉络贯穿山体;松针用傅抱石“散锋笔法”点染,如铁戟森列,与潜伏战士的剪影形成精神呼应,暗喻抗联将士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”的气节。
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主题作品,则以工业意象打破传统水墨语境。井架以焦墨写就,线条如钢筋铁骨刺破云天,石油工人挥臂的动态融入蒸腾墨雾,刚健笔触与氤氲水汽碰撞出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豪迈;北大荒题材中,万亩良田以淡墨铺陈如金色麦浪,垦荒者挥鞭的弧线似音符跃动,没骨法与写意笔调交织出“把荒原变粮仓”的拓荒史诗。
《冰城芳华》
二、冰城芳华:城市记忆的光影诗篇
《冰城芳华》系列聚焦哈尔滨欧陆风情与巴洛克古建,以水墨为“时光滤镜”,解码城市的“混血”基因。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的穹顶,在赭石与藤黄的暖调中流转百年光阴,窗棂雕花以工笔细描,叶脉般的纹路里藏着俄式建筑的精致;老道外“中华巴洛克”建筑群,以浓墨勾勒砖雕轮廓,淡墨晕染墙面斑驳,似能触摸到岁月侵蚀的痕迹。圣索菲亚大教堂雪景图中,飞檐与洋葱头穹顶的线条被雪色柔化,水墨留白营造出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意境,东方含蓄与西方典雅在宣纸上完成跨时空对话。
三、黑土芳馨:自然情致的馨香告白
《黑土芳馨》以黑土地山花野卉与本土野生荷花为载体,“馨”字既指花卉之香,更喻对故土的拳拳之心。达子香以胭脂红泼染花瓣,如火焰冲破残雪,展现寒地植物“敢为春先”的倔强;野百合叶片以兰叶描勾勒,线条柔韧如丝带,花心藤黄点染似露珠凝结,暗含“卑微却执着”的生命力。
野生荷花系列尤为亮眼:荷叶以大写意泼墨,浓淡交织间尽显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壮阔;荷花以白粉晕染花瓣,边缘略施曙红,于水墨苍劲中透出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清逸;茎秆穿插如琴弦,露珠点缀似音符,构建出寒地水塘的静谧交响。整组作品以花寄情,让墨香中弥漫着对黑土地“芳心向暖”的眷恋,如馨香远播,诉说故土的丰饶与温柔。
《黑土芳馨.黑土荷韵》
四、笔墨根系:在传统与当代间深耕乡情
闫景阳的创作深植传统文脉,却不拘泥于程式——描绘七星峰时,将北宋山水的雄浑与现代构图结合;刻画冰城建筑时,吸收水彩光影技法赋予水墨透明质感;勾勒花卉时,以工笔精微与写意洒脱融合自然意趣。这种“以古为新,以心传情”的创作路径,既延续了历代画家“画家乡”的精神传统(如范宽“师造化”、黄胄写西北),又赋予黑土文化与时俱进的艺术表达。
此次“墨绘黑土·情韵龙江”展览,十幅作品如十面棱镜,折射出龙江大地的铁血记忆、城市肌理与自然诗篇。闫景阳以墨为魂,以情为线,将对家乡的热爱编织成水墨长卷——这里有抗联峰峦的巍峨风骨,有冰城街巷的岁月沉香,有山花荷花的蓬勃生机,更有一位画家对故土“根扎黑土、心向苍穹”的永恒守望。当观者驻足画前,触摸的不仅是宣纸与墨痕,更是流淌在黑土地血脉中的文化基因,以及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的乡情共鸣。
《黑土芳馨.寒地龙药》
墨韵观心:黑土画派与中国画的精神维度
在视觉艺术日益趋向感官刺激的当代语境中,黑土画派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,重新诠释了中国画"澄怀观道"的精神传统。这一诞生于东北沃土的艺术流派,既延续着唐宋以来文人画"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"的创作理念,又在黑土地雄浑苍茫的自然景观中孕育出独特的精神图谱。其艺术实践印证着中国画的本质——并非单纯的视觉再现,而是通过笔墨建构起连接天地人心的精神通道。
一、文脉传承中的心灵关照
自王维提出"画道之中,水墨为上",中国画便确立了以精神性超越物质性的审美取向。宋代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中,千岩万壑的笔墨皴染并非为展现山水形貌,而是通过"远取其势,近取其质"的笔墨经营,构建起"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"的精神空间。这种"以形写神"的传统,在元代倪瓒"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"的文人画理论中达到顶峰,将绘画升华为个体生命哲学的具象表达。
黑土画派深植于这一文脉根系,在北大荒的苍茫原野间寻找精神共鸣。画家们笔下的白桦林、雪凇、黑土地,皆非客观物象的描摹,而是通过皴擦点染的笔墨语言,将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哲思熔铸于画面。这种创作路径暗合石涛"一画论"中"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"的艺术主张,使画面成为连接天地人神的精神媒介。
二、黑土精神的笔墨转译
黑土画派的艺术实践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向度。画家们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写生,将冰雪覆盖的黑土地肌理转化为厚重的积墨语言;在晨曦暮色中捕捉白桦林的光影变幻,以枯润相间的线条勾勒生命的坚韧。这种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种"以心观物"的修行,画家通过笔墨的反复锤炼,将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符号。
与当代追求视觉冲击的艺术潮流不同,黑土画派的作品往往在质朴中蕴含力量。其画面中的留白不是空间的缺失,而是"计白当黑"的哲学智慧;墨色的层次变化不是色彩的替代,而是"墨分五色"的文化自觉。这种艺术表达与八大山人"少少许胜多多许"的美学理念一脉相承,在极简的视觉形式中包蕴着丰沛的精神内涵。
三、传统精神的当代回响
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黑土画派坚守的艺术道路更显珍贵。其作品拒绝媚俗的视觉游戏,转而通过笔墨的韵律感引导观者进入深度的精神对话。这种创作理念与宋代郭熙《林泉高致》中"身即山川而取之"的观察方式遥相呼应,强调艺术家需以身心浸润自然,方能获得超越表象的艺术表达。
面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挑战,黑土画派的实践证明:中国画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革新,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。正如黄宾虹所言"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",真正的艺术价值始终存在于笔墨承载的文化密码与精神温度之中。这种坚守既是对传统的致敬,更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。
从唐宋山水的澄怀观道,到黑土画派的精神求索,中国画始终在笔墨流转间传递着东方美学的独特智慧。在这个视觉狂欢的时代,黑土画派以其深沉内敛的艺术品格,为中国画的精神传承开辟出一条通向内心的道路。当观者驻足于这些凝聚着天地精神与生命哲思的画作前,获得的不仅是视觉的愉悦,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之旅。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共鸣,正是中国画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。
《龙江乡村振兴.家在帽儿山》
闫景阳,生于1975年2月,中共党员,现任哈尔滨画院院长,国家一级美术师。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主任,黑土画派艺术研究会会长,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,文化部赴毛里求斯文化使者。作品多次参加省级,国家级展览并获奖(黑龙江省委宣传部,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,中国国家画院,2022年开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举办的展览并入选),作品《东北老家》获冬奥会国画作品展金奖,《春到木兰鸡冠山》获黑龙江省第三届国画双年展银奖,》作品《黑土墨韵》《冰城芳华》连续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,作品《盛世冰城天恒山》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八荒通神双年展,《冰城芳华》入选仰望秋岳2022中国山水画展,作品《铁人精神铸辉煌》入选中国文联赴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交流展,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举办的城市双年展等,作品《相约亚冬.冰城芳华》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。
出版个人理论研究专著《黑土画派的艺术表现与研究》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。画龙江的抗联圣地《红色江山》作品被外交部收藏,作品《铁人精神铸写油城辉煌》被铁人纪念馆收藏(国家一级馆),作品《龙江大湿地》被人民大会堂收藏,中央数字电视台国学频道,书画频道,黑龙江省电视台,哈尔滨市电视台给予报道和主体访谈,曾在北京、湖南、海南,山东举办个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