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校的课堂上,手机等电子产品似乎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,学生低头看手机,师生互动少,教与学的质量受到影响。西北政法大学推行“无手机示范课堂”“手机入袋”等措施引发关注,这反映出高校对提升课堂“抬头率”的迫切需求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师生共同主动改变。
一、合理规则:自愿前提是关键
高校为加强学风建设推出“无手机课堂”等举措是有益尝试,部分学生参与“手机入袋”行动后,课堂更专注,课下“手机依赖症”也减轻了。然而,大学生是成年人,有自主行为的能力和权利。高校在制定课堂手机使用规则时,应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与意见,以自愿为前提。简单粗暴地“一禁了之”,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,导致效果适得其反。只有制定合理的规则,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配合课堂管理。
二、学生自律:自我管理筑根基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提升课堂“抬头率”,学生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,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和娱乐的时间,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。另一方面,要明确学习是主业,学好专业知识需要耐得住枯燥、抵挡得住“玩手机”的诱惑。只有学生自觉自律,才能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,提高学习效果。
三、教师提质:精彩课堂引关注
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。在信息随手可得的时代,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,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专注于课堂。像哈尔滨工业大学那位手写八屏板书的老师,凭借工整清晰、内容丰富的板书吸引了学生的目光。老师若能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,不断磨炼教学技巧和艺术,给予学生比单纯“信息”更宝贵的启发和收获,即使没有“无手机课堂”的强制要求,学生也会沉浸于课堂,无暇翻看手机。
学习并非易事,每个时代的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的“诱惑”,如今电子产品成了影响高校课堂“抬头率”的因素。但只要高校能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风气,师生共同主动改变,小小的手机就不会成为问题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解锁高校课堂“抬头率”的密码,共同绘就高校教育的美好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