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聚焦基层治理中“小马拉大车”的突出问题,揭示了部分地方权责失衡、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的现象。这一比喻生动刻画了基层组织在有限资源下超负荷运转的困境,而党建引领作为破解之策,不仅需要“减负”做减法,更需“赋能”做加法,方能真正提升治理质效。
“小马拉大车”背后是权责机制的错配。 基层社区、村镇本是治理体系的“末梢神经”,却常常被迫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行政任务。报表台账泛滥、考核指标过细、“责任甩锅”频发,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程序性工作,反而挤占了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。这种权责分离的治理模式,既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,也弱化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。党建引领的突破口,在于理顺“马”与“车”的关系——上级部门需厘清权责清单,该收回的职能坚决收回,该下沉的资源同步到位,让基层“轻装上阵”。
“小马拉大车”背后是资源不足,人财物配置失衡的问题。许多基层单位人力、财力、物力有限,却要承担日益繁重的治理任务。例如,一个社区可能只有几名工作人员,却要对接几十个上级部门,管理成千上万的居民;一些乡镇财政紧张,却要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。这种资源与任务的严重不匹配,使基层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。
“小马拉大车”背后是考核机制僵化,基层自主性受限的结果。部分上级部门习惯于用“一刀切”的考核指标评价基层工作,导致基层不得不围绕考核“指挥棒”转,甚至出现“造盆景”“刷数据”等应付行为。例如,有的地方要求乡村振兴必须完成固定数量的“示范点”,导致基层脱离实际搞“形象工程”,反而加重负担。
减负不是终点,赋能才是关键。单纯减少表格、会议只是治标,若不同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,可能导致“减负后真空”。党建引领的深意,在于通过组织优势凝聚治理合力。例如,一些地方推行“红色物业”整合社区资源,或通过“党建联席会”协调部门联动,实质是构建“共治生态”,将分散的行政力量、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。此外,数字化手段也能为基层赋能,如“一网通办”平台简化流程,“民情数据库”精准定位需求,让“小马”拥有“智慧引擎”。
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准永远是群众获得感。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,是让干部从“痕迹管理”中解放出来,走进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。某地社区书记感叹“现在80%时间能用来走访居民”,正是党建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。当干部不再忙于“填表格迎检查”,而是为群众协调停车位、组织老年食堂、调解邻里纠纷时,党组织的凝聚力自然增强。这种“问题解决在一线”的导向,正是党建引领的生命力所在。
破解“小马拉大车”难题,本质上是对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探索。唯有通过制度性减负、系统性赋能、实效性导向,才能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“主心骨”。当“小马”卸下不必要的重负,又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工具,何愁拉不动“治理之车”行稳致远?(作者单位:刘台庄镇人民政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