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,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,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、政绩观的正误,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与事业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"年轻干部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,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",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立起了精神坐标,指明了奋斗方向。
理想信念,立党兴党的精神支柱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。回望百年党史,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从兴业路到复兴路,正是"革命理想高于天"的精神力量,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穿越血雨腥风,跨过雪山草甸,在逆境中崛起、在绝境中重生。马克思主义信仰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,如同照亮前路的灯塔,让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战略定力。坚定理想信念绝非一蹴而就。它需要经历"知之、信之、行之"的完整过程:在理论学习中深化认知,在实践锤炼中增强信仰,在斗争考验中升华境界。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"常修常炼、常悟常进",理想信念需要持续的精神滋养,既要避免"缺钙"的软骨病,更要防止"变质"的腐化病。
正确政绩观,为民造福的行动指南。政绩为谁而树?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:"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"。这与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,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。正确政绩观要求党员干部跳出"唯GDP论"的窠臼,破除"面子工程"的迷思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实践中,正确政绩观需要把握三个维度:一是"需求导向",从群众"急难愁盼"中找切口;二是"长远眼光",避免因短期行为留下历史遗憾;三是"实效检验",用群众获得感丈量工作成效。焦裕禄治兰考风沙、谷文昌战东山沙患,这些历史佳话无不印证:只有扎根人民、久久为功的政绩,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。
知行合一,筑牢根基与践行政绩的双向奔赴。理论武装是基石。党员干部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,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,以科学思维指导实践。同时,强化党性修养,以"红船精神""延安精神"等革命文化淬炼精神品格,确保政绩观不偏航。担当作为是关键。面对改革深水区、矛盾凸显期,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,既做"显功"也做"潜功"。在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生态保护等战略任务中,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,也要有"功成不必在我"的境界,创造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的业绩。群众路线是法宝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既要"身入"更要"心至"。通过信访渠道、网络问政等平台倾听民声,在新就业群体服务、新业态发展中凝聚民智,让政绩真正体现人民主体地位。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,党员干部当以理想信念为舵、以正确政绩观为帆,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破浪前行。让我们以"功成不必在我"的境界和"功成必定有我"的担当,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答卷,让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。(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