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
钉钉子精神:基层治理的永恒坐标钉钉子精神:基层治理的永恒坐标
来源:中国法治 作者:赵江樱  日期:2/26/2025 字体: [大][中][小]

  在建筑工地上,工匠钉钉子的动作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穿透、定位、持续发力的三重智慧。这种以点破面、久久为功的哲学,恰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。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,唯有发扬钉钉子精神,才能穿透形式主义的迷雾,找准治理的着力点,在持续发力中筑牢发展根基。

  形式主义的种种表象,如同钉钉子时虚晃的锤子,看似声势浩大实则难入腠理。有的工作满足于"文来文往"的纸面落实,有的政策陷入"空转打滑"的怪圈,还有的创新沦为"昙花一现"的盆景工程。钉钉子精神恰似穿透这些虚功的锐利锋芒,要求基层干部把工作重心从"痕迹管理"转向"实绩创造",从"过程留痕"转向"结果问效"。当每个工作目标都像钉子般具体可感,每项民生工程都如钉入木般留下印记,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持续压缩。

  钉钉子讲究"三点一线"的精准:锤头对准钉帽,钉尖指向目标,力量沿着轴线传导。这种精准发力的智慧对基层治理具有重要启示。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,需要建立"问题靶向"机制,将群众反映的"问题清单"转化为干部的"责任清单";构建"需求坐标系",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实现供需精准对接;形成"效果反馈环",通过动态评估及时校准工作方向。这种精准治理的思维,能够避免工作力量在层层传导中衰减消散。

  钉钉子的过程揭示着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:每一次敲击看似微小,但持续积累就能产生穿透效应。基层治理尤其需要这种"日拱一卒"的韧性,既要警惕"东一榔头西一棒槌"的随意性,也要防止"新官不理旧账"的短视病。建立政策执行的"接续机制",确保工作不因人员更替而中断;构建成效积累的"复利模型",让每项基础工作都成为后续发展的台阶;形成制度创新的"叠加效应",通过持续改进释放治理效能。这种接续奋斗的自觉,方能突破"沙滩流水不到头"的困境。

 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,钉钉子精神既是工作方法更是价值追求。它要求干部们既要有"一锤定音"的决断力,更需"千锤百炼"的持久功;既要保持"准星不偏"的战略定力,也要锤炼"入木三分"的执行能力。当这种精神融入基层工作的血脉,就能在持续突破中打开治理新局,在深耕细作里收获民心硕果,真正构筑起坚如磐石的执政根基。(作者单位: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)

↓ [相关文章]                [发表评论(共0条)] [↑返回顶部] [打印本页] [关闭窗口]
关键字:

类别: